另外,在开放的过程中,必须要设立一系列的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
但是我觉得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以政府财政为后盾,实际上形成金融双轨制(于是要承担防止设租寻租的风险,但又不能不做)的政策性金融,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在基金这方面,已经有的经验就是政府出资建立的母基金不要去直接操作项目,它要带出民间资金为主的一群子基金,引导社会上的非政府主体愿意跟政府合作形成子基金,子基金的团队在承担风险的情况之下,去确定到底给谁支持不给谁支持,政府只是在它做这些操作的时候,给它一些激励和约束的条件下对它助一把力,给它一些优惠条件。
我去看了阿里公司他们在北京那个大楼里的一个显示屏,是在不断滚动着表现他们于网上接受小微企业贷款申请的处理情况,他们叫做零人工操作——软件已准备好了,网上信息来了以后,计算机系统处理,能够很快决定这个贷款发还是不发,达到它的风控标准就发了,或者它是不是还有点什么修正机制——那边申请的可能是十万,觉得可以给它发5万等等这种调整情况,我就没有再细究。区块链这个东西,我在技术上没有发言权,但我听着定性上是说,区块链能够在去中心化的概念之下,或者叫点对点的概念之下,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我记得很早的时候,茅于轼老师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凑了钱在山西做过实验,当时是说在中国的金融监管条件之下,它有违规之嫌,但政府没管它,他们就实验了一阵子,但后来好像也没有成气候,没有发展起来。这是商业金融定位上必然会有的情况,它就是要以锦上添花的机制去做那些它可持续做的事情。从资源配置优化来说这无可厚非
到底怎么样,他们说得雄心勃勃要实验,我们还可以在实验中再去观察。锦上添花机制促使商业性金融机构首先考虑选择安全性高、风险度低的对象,每一单的操作是有固定成本的,大银行对大企业贷款,一单下去几千万、几亿,甚至好几十亿,而如要做一个对小微企业几十万乃至几万的贷款支持,那一单的固定成本也减少不了多少,特别是这类项目很难达到它风控的要求,在这种问题面前,自然望而却步。2013年的6•20事件与此相关,2015年的股灾成因与此相接,各种影子银行、套利(如三套利)、违反(如三违反)和乱象等也与此相联。
但另一方面,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框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内在弊端。他强调: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个重大原则。从金融监管角度看,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改革和内部机构设置的改革,监管取向、监管重心、监管程序和监管方式的改革,监管标准、监管透明度、监管约束等的改革,也包括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机制改革、监管行为的合作机制改革、信息共享机制改革、中央与地方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等等。与此相比,美国的金融监管和英国的双峰监管,基本局限于金融业务范畴,缺乏从国民经济角度展开的宏大眼界。
同时,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由此,既改变了长期存在的金融监管制度制定者与执法者合一的格局,又使银保监会的金融监管能够与央行的双支柱调控在制度政策上相协调。金融监管新框架落地需要抓实的要点 以一委一行两会为框架的金融监管体系即将展开实质性工作,面对繁重复杂的各项监管事务,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是今后几年金融监管的基本点。
中国证监会继续保留),由此,中国金融监管框架由原先的一行三会调整为一委一行两会(即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这标志着研讨多年的中国金融监管框架改革有了明确的体制回应,新时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形成已迈出决定性的步伐。第三,强化行为监管,实现金融监管对各类金融行为的全覆盖,由此,金融监管部门不仅要监管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更要监管各类准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行为,纠正各种金融乱象。这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金融监管中还是第一次。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中的监管实践、国际监管合作交流、科技进步和各种事件的处置,金融监管部门的各类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2~2017年,GDP总量从12.17万亿元增加到82.71万亿元(名义增长了5.8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从14.62万亿元增加到112.3万亿元(增长了6.68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8.69万亿元增加到64.38万亿元(增长了6.44倍),M2总量从2002年的18.50万亿元增加到167.68万亿元(增长了8.06倍),银行业资产从18.4万亿元增加到193.19万亿元(增长了9.50倍),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从19.6%(2003年6月)下降到1.74%,沪深股市中上市公司数量从1224家增加到3485家(增长了1.85倍),保险公司资产总量从63.2亿元增加到167489.37亿元(增长了2649.15倍)。这进一步指明了,金融监管框架改革后,各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和要点。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相对于服务实体经济和防控金融风险而言,深化金融改革是机制、路径和桥梁。
审议金融业改革发展重大规划。第五,建立与国际组织、国际市场相衔接的国际合作监管机制,既积极支持中资金融机构和中资企业走出去、加入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又在国际协调中提高了中国金融监管的话语权,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国际性金融风险(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此后的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金融运行的冲击,推进了中国境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指导地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对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业务监督和履职问责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运行导向着资源配置。
第一,建立金融数据和金融信息的精准性统计机制,强化金融数据统计工作。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框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第二,推进金融监管的专业化。2017年底,央行公布的M2数额为167.68万亿元、社会融资存量规模为174.64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资产总额为193.19万亿元,中国银监会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252.4万亿元。实体活则金融活,实体强则金融强。但不论金融监管如何改革,都必须有利于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宗旨的落实,必须有利于防控金融风险。
如何认识这一新的金融监管框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各金融监管部门紧密结合金融发展的进程,适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监管制度,形成了一套覆盖了金融监管活动的方方面面、比较完整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的背景 从1992年10月中国证监会设立到2003年4月中国银监会设立,中国形成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框架用了近11年的时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将现代金融纳入产业体系宏大系统中,既明确了金融发展的方向,也明确了金融在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对中国而言,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旦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不仅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经济金融成就将毁于一旦,而且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政治后果,严重干扰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党的十九大对两个一百年战略布局的实现。第四,建立了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金融监管队伍。
同时,提出了要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在这段时间内,证券监管职能、保险监管职能和银行业监管职能逐步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成立专业金融监管部门。国际社会中曾有的共识是,美国对金融风险最为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机制、技术和能力最强。李克强总理也强调指出: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
以此来看,防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应是金融监管新框架的工作底线。在经济运行中,金融交易导向着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源有效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金融可以脱离实体经济部门而独立运行。
要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功能,既要密切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市场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动态,又要适时推进各个方面的金融改革,推出相关金融政策,引导相关金融创新。同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中资金融机构的公司制改革等一系列事件,在客观上,都要求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强化对金融运作和金融发展的监管力度,推进金融的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但在其他各产业部门和财政均无设立国务院层级的运作机构背景下,却设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由国务院副总理兼任该委员会负责人),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属于空前之举,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中也属罕见。在一行三会框架下,中国金融取得了如下五个方面的主要进展。
第三,积极推进金融改革的深化。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进展,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如果中国人民银行还是集货币政策运作和各类金融监管职能于一身,不仅不利于推进金融监管的专业水平提高,而且可能严重影响货币政策运作的独立性,因此,有必要将一部分金融监管职能外移。近年来,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倾向,大量资金滞留于金融机构往来交易层面,形成了金融部门的资产荒和实体经济部门资金荒的矛盾现象,这既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也不利于金融发展。这些论述精辟地指出了改革金融监管框架的目的和金融机构新框架条件下的各项金融工作重心。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与农业、工业、商业等众多产业部门相比,它只是一个部门,其重要性不见得比其他哪个部门更高。要把握好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
第二,进一步完善了金融法制体系。第三,创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机制,形成了一个多元化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监管格局。
目前,我国金融数据的统计比较混乱。从这个角度看,金融监管新框架的工作重心就是要扭转脱实向虚局面,采取各种有效举措,推进金融脱虚向实,落实金融回归本源。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